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通识教育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规章制度 | 师资队伍 | 课程教学 | 教改科研 | 党建工作 | 下载专区 
  理论研究
 学术动态 
 学术成果 
 学术管理 
 理论研究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教改科研>>理论研究>>正文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教学改革
2023-03-14 18:21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教学改革

别敦荣

很高兴到玉林师范学院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学校改革与建设问题。据了解,学校已经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际上,建设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尽管以往没有应用型大学的分类,却并不乏这类性质的大学。传统上,我国经济领域中各行各业主管部门所创办的行业性大学,以服务行业部门的经济生产为目的,在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中紧密结合行业部门的生产需要,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到对应的行业部门就业。它们就是我国较早的应用型大学。当然,今天我们要建立的应用型大学有其特殊性,其根本之处就在于要促使一大批并非以应用性办学为目的的大学转型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新型大学。所以,我想主要围绕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历程

从起源来讲,大学办学最初并不具有应用性,所以,也就不存在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它是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结果。在教育史上,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50年左右。19世纪中期以前,基本上没有工程技术高等教育,那时技术还没有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即便是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了工程技术教育,规模也很小,不成体系,更没有太大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共同推动了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促成了一批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的大学,当然,也促成了一批综合性大学发展工程技术教育。

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一方面会带来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另一方面会带来城市或乡村的严重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战争,大多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总体上,科技成果对战争的影响不大,更难以左右战争的趋势。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科技发展对战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军事科技甚至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与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相关的科学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更不用说原子弹等武器。例如,在欧洲战场,由于地域范围有限,部队比较集中,飞机、大炮、坦克数量的多寡就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败。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主要国家大力发展国防科技产业,国防工程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战争结束以后,欧洲各国亟待重建,对被战争破坏的城市进行恢复重建。军事工业产业和相关科技不再被大量需要,急需寻找新的出路。这正好配合了战后重建工作和经济发展。如此一来,欧洲、美国大批军事科技转向民用,以通讯、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很多军事技术在民用市场得到应用,催生了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部分亚洲国家和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受益于这一时期现代经济的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于是,工程技术教育受到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世纪上半期的军事工业与科技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重建与发展中,欧美国家建立了一大批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大学,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即应用型大学。

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看,20世纪中期以前可以称作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20世纪后半期可以称作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21世纪初期可以称作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据有关统计,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只有美国高等教育在1947年实现了大众化,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末期,所有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少数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大众化,另外还有一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实现了普及化。21世纪初期,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明显加快,一大批国家迈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据统计,2000年以前,世界所有国家中,只有20个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但是,截止到2013年,又有36个国家高等教育实现了普及化,全球共有56个国家高等教育实现了普及化。①

①别敦荣,王严淞.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6 (4):1-8.

为什么20世纪后半期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会成为主要趋势呢?在美国,主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关。战争结束后,美国出台了《军人权利法案》,支持和鼓励退伍军人进人大学学习,这解决了大批军人退役可能带来的失业及由失业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在欧洲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主要还是得益于战后恢复重建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现代经济生产规模扩大必然需要更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但大量的学生涌人大学,大学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学生未来要在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成为大学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然而,大学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依然按照培养精英人才的模式培养新的生源,这引起了学生对大学的强烈不满。因此,在一些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大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呼吁高等教育变革,要求大学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大学开始了改革探索,一批新大学成立了。新大学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走了一条与老大学不同的办学之路,也就是应用型办学。所以,大学的应用型转变是为了适应大规模学生教育的需求,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战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经济重建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我国本来有机会跟美欧国家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再竞争的,但天不遂人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丧失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又经历了三年内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建设了一大批专门学院,例如,机械学院、交通学院、石油学院、航空学院、煤炭学院、化工学院,等等。这些专门学院或大学实际上就是应用型大学。

与此同时,由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大学向工农开门,使工农子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应用型大学的双重条件:第一,工人农民子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有了可能;第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循序前行,而是走了一些弯路,发生了一些偏差。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才终于恢复秩序、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30多年间,高等教育发展没有发生大的波折,当然也出现过一点小小的波澜,但不影响大局。1999年“大扩招”以后,高等教育快步地进入了大众化。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0.5%,到2002年,仅仅3年时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步人大众化发展阶段。根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0%。据预测,最快到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时代,毛入学率会超过50%。①2016年4月7日,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

①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 (3):32

②世界银行关于各国GDP总量的统计[EB/OL].[ 2016- 10- 12] .http://data.worldbank.org/country.

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单纯就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晚了点,但步伐还不算太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工农业生产总值大幅攀升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2014年开始,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年GDP达到了70多万亿元人民币,而在1978年,我国GDP只有3560.17亿元人民币。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体量比中国大的只有美国,与美国17万亿美元以上的GDP总量相比,我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GDP总量排在全球第三位的国家是日本,其经济体量只有4万多亿美元,不到5万亿美元。②大规模的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支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要靠高等教育来培养,经济发展除了需要高科技人才外,还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凡经济发达国家,必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世界共同的趋势。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背景下,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倡新建本科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校,2013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部分新建本科学院确定了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目标,加快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步伐。由此可知,建设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应用型大学将对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

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挥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差别。概括来说,后者超过前者,但也包括前者,大众化和普及化与精英化不是替代关系,大众化高等教育包含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功能,普及化高等教育又包含了精英化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而言,在精英化时代,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优势阶层服务的,受教育者来自优势阶层家庭,他们衣食无忧,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有文化、提高文化品位,他们不需要也不指望高等教育能为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事实上,那时的高等教育往往也不可能给受教育者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好处,因为那时的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受众不但包括了精英化时期的那一类受教育者,而且大量地吸纳了来自中下社会阶层家庭的子弟,使受教育者的构成发生了重大改变。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受教育者大多是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同于优势阶层的子弟。他们不仅要解决个人未来的生计问题,而且往往负担着很重的家庭责任,他们未来要支撑整个家庭的发展,使家庭向文化、地位的高层次迁移。能否实现这种迁移,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学到本领,走向社会之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并在社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社会功能就实现了。

应用型大学就是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要求。传统大学,现在称之为综合性大学,以基础学科为主办学。基础学科是指文、理基础学科,文科一般讲的是文史哲,即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科一般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学科。传统大学在基础学科方面实力强大,并且一直以这些基础学科为办学主体。与传统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有这么几个。第一,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应用型大学的使命。第二,学科专业服务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学科专业大都是应用导向的,或者说是应用性的。第三,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单纯地依靠学校自身是不够的,很难要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就能熟练地去做事情,适应相关职业工作的要求。所以,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一定要和社会进行对接,让学生能够根据工作要求,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变得熟练起来。同时,还要学习职业伦理。职业伦理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与同事、领导关系的处理、对生产和产品与人和环境等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工作和同行的态度。这些能力和素质在学校都很难学到,只有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才可能获得。第四,服务地方。应用型大学常常是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用型大学是在满足地方的需要中成长起来的,在大众化、普及化时代,它如果不能服务于地方,就很难在那里生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缺失了大学的支持,社会文明及生产水平提高就得不到支持。

传统大学培养的人,主要服务于传统上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职业,一般来说,包括大学教师、医生、律师、宗教人士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做科研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传统大学大致就是服务于社会这些职业的需要。除了传统大学服务的社会领域以外,那些实际生产部门长期以来不需要接受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也不向其提供服务。

应用型大学产生以后,开始服务于传统大学往往不太愿意去面对的社会行业和职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曾经有大学毕业生应聘到高级宾馆去做服务员,成为社会大新闻,很多人认为不值,认为服务员没必要接受大学教育,这样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这说明当时社会的这种需求才刚刚出现,到现在,宾馆服务人员都要接受过高等教育,几乎所有职业、行业、部门的从业人员都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这样一来,应用型大学的服务面向就宽广了。

应用型大学要准确定位,需要处理好四个矛盾关系。第一,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或者说是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在精英化时期,传统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主要由所谓的“五大班子”构成,即综合大学、工业大学、医科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大学五种类型的本科院校,其中,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数量最多,这些学校的办学大都是偏重基础的。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传统的学科设置是基础性的,如果要办成应用型大学,就需要学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或是办更多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在文科方面,玉林师范学院现有的文学、历史、政治、外语等学科都是基础性的,而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管理科学、财经等则是应用性的。基础性的文科向应用性领域拓展,或者以基础学科的优势发展一些应用性的学科领域,就是向应用型发展。在理科方面,物理学可以向机械、材料、电子等领域拓展;数学可以向计算机,信息科学、统计学等领域拓展;化学可以向化学工程、食品安全等领域拓展;生物学可以向生命科学、生命技术、生物工程或制药等领域拓展。如果能比较好地处理基础与应用,或者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就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应用型大学才有可能办得好。应用型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应用性学科专业为主体,基础学科为应用性学科和专业发展服务,发挥支撑性作用。用一个形象的符号来形容,它是倒着的“T”,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发展的根基,这就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

第二,过去与未来的关系。过去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是围绕着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来设计的,比如,师范教育虽然有应用性却是培养基础性学科人才的,中文系培养一个中文老师,就给他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或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等学科课程,进而再开几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这些都是基础学科课程。学生学习了这些课程,就到中小学去任教。长久以来形成的办学模式根深蒂固,现在要面向未来建设应用型大学,就要有所改变,因为应用型大学有其专门的办学要求。首先,要进行产学合作,把企业的需求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让企业的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把老师培养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应用的人,他要像工程师那样,熟悉企业的工艺技术、生产流程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让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成为复合型的老师。现在不只是要求老师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还有“三师型”的说法,即老师要既是人师又是经师,还是工程师,要教书、教技能,还要育人。

第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般来讲,师范教育是不大重视科研工作的,尤其是学科方面的科研。因为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比如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没有太多要研究的。除非老师本人有兴趣,否则一般是不要求做探索性研究的。老师如果对学科问题有兴趣,尽管学校没有硬性的要求,也会自觉地去做研究。传统上,师范院校的科研,大部分是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各主要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少。正因为如此,师范院校长期存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人们对师范院校是否应当开展学术研究、是否应当追求各学科领域的开拓与创新,是有不同认识的。时移势易,我国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地方师范院校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育,它需要开拓服务面向,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步的使命,这就需要办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科研是提高学科水平,支持高水平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必由之路。应用型大学的科研要在应用性研究方面多下功夫,当然,也不排斥基础学科的科研。聚集力量,集中资源,组织开展应用性科研,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领域,是应用型大学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第四,地方与全国的关系,甚至是与全球的关系。应用型大学是地方性的,要扎根地方,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持、引导力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所大学,它服务的范围、面向,远远不止地方,尤其是在很多时候,地方的需求并没有生长起来,还是一种潜在的需求,或者还没有大规模地呈现出来。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不能只满足地方的需要,还要服务更多地区、更大的范围的需要。①比如,在黑龙江北部的黑河市,有一所新建本科学院——黑河学院。黑河市是个地级市,位于中俄边境线上,地方经济规模非常小,城市人口也很少,只有20多万人,没有规模化的工业。黑河学院毫无疑问应当服务当地,面向地方需要办学。地方有多少高等教育需要?黑河学院应当如何满足地方需要?除了满足黑河市的需要外,它还要不要满足其他地方的需要?这些问题很现实,很多地方性大学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果机械地理解为地方服务,很多地方性大学都要“饿死”,因为地方的需要不能支持一所大学的办学。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地方没有那么大的需要,就不需要办那么多大学。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当我们面向未来发展布局高等教育的时候,要警惕这种看法的影响。

①别敦荣地方大学的使命与发展[J1.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nn7 cn?i .R4

为什么?首先,这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有些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如一线城市大,可能一年所有的需求加起来不超过一两百人的办学规模,但的确是存在需求的,而外地大学又不足以满足地方的这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大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所地方大学一年可能会培养出四五千毕业生,即便绝大多数毕业生可能要到外地去就业,这也是地方大学价值的一种体现。换句话说,如果当地没有一所大学,不仅地方现实的高等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其长远的需要也可能很难得到满足。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地方大学建设。

其次,这是社会文化发展布局的需要。地方拥有一所大学就等于拥有了一块文化绿洲。厦门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在1920年由一位非常有远见的华侨——陈嘉庚先生所创办的。当时厦门还是一个渔村,各方面发展都很落后。不仅厦门,就连整个福建省也没有一所大学。陈嘉庚先生排除万难,终将厦门大学建立起来,尽管第一届只有98个学生,但他始终坚定信心,要将厦门大学建设好,使其发展为一种高层次文化的策源地,让厦门市乃至整个福建省拥有一块文化绿洲,从而带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厦门市因为有了厦门大学而更具文化品位,其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所以,大学办在什么地方,不是无缘无故确定的,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求。地方大学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的发动机和播种机。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地方大学不能用狭隘的眼光来处理。眼睛不能只盯着现在,要看到未来,要看到50年后、100年后、200年后这所学校在社会上的作用,这才是负责任的!即使我们这一代老师、干部、领导只能够工作10年、20年、30年,但是,我们要为后世负责,大学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把奠基工程做好。奠基工程就是学科专业的布局和格局、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学校基本的管理制度以及整个学校的文化风气。把这些做好了、理顺了,学校发展速度就会比较快,水平自然会提高。这样的大学才是社会所期望的,也是大家共同的理想。要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

三、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改革,顾名思义,就是将旧的改为新的,将不合理的改成合理的。总体而言,我国应用型大学还是新生事物,或者说还是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它本身的一套教学还没有成型,更谈不上成熟。如何改?从哪儿改到哪儿?我认为,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针对非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而言,不要学那些不适应应用型大学的东西,要改掉那些不合理的东西,建立与应用型大学办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第二,针对应用型大学建设以前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其中很多是不合理的、不适应的,要改掉,同时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概括起来讲,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主要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毫无疑问,应用型大学要培养的人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学校主要的学科专业,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应用性是其所培养人才素质的核心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需要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各方面来研究和提炼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与此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应用型人才不只是会做事的人,或是社会职业的熟练从业人员。如果学生在应用型大学接受了四年教育,单单只掌握了一门技术、某种应用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成为一个优秀,至少是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要把学生当作公民来培养,一个人的公民素质不是天生的,也不能单纯地依靠中小学教育来培养,大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应用型大学不能只看到学生眼前的发展,只关注毕业后的第一次就业,还要重视学生一生的发展,也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终生发展的能力,形成一些终生学习的素质,包括自我发展的能力。有了这些素质和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在市场化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社会竞争力,大学如果忽视了学生竞争力的培养,那么,它所提供的教育也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教育。现在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有国际视野,要能走得出去。学校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国际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要使其养成信息化思维,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是狭隘的,不能只关注技术和技术的应用,制定培养目标应当视野开阔,考虑到学生长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必备的素养。

(二)应用型大学教学理念改革

应用型大学需要有一套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是一种理念行为,有时候我们不一定意识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但通过反思和梳理可以理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一般而言,教学理念分为宏观理念和微观理念,就宏观而言,有几种理念是比较重要的,需要予以重视。第一,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理念。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专业教学,必须为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做好通识教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很多国家的应用型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生通识素质的培养。!第二,合作教学理念。应用型大学不能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如果只是依靠学校办学资源,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很难的。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道路,是应用型大学教学的必由之路。第三,质量保障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催生了质量保障的需要。应用型大学的教学对象是多样的,学生状况千差万别,要重视质量问题,倡导质量保障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底线质量;通过教师培养与在职发展,促进质量提高。还要有持续改进的理念。第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现代大学教学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这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就微观而言,教学理念主要指课堂教学理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DCDC”理念。第一,设计理念(Design)。教学要设计,过去简单的备课已不足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要有设计理念,整个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课程,都要进行体系设计,拿出完整的教学方案。第二,合作理念( Cooperation)。教学越来越重视合作,要完善合作办学体系,建立教学团队,推进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第三,实践理念( Doing)。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推进学生在做中学( Learning byDoing),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第四,建构理念( Construction)。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或注入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氛围和环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建构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认知,发展自己的情感。学生的发展是自己主动发展的结果,教学过程应当转变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三)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的落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变革,没有师生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新的教学理念的实践,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很多,要求也很多。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变演员为导演。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自己是教学的演员、是主角,学生围着教师转,主要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应当像导演一样,准备好剧本,分配好角色,营造好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答疑,但不代替学生训练、表演。第二,学生要变听众、观众为演员、主角。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像听众、观众,在教室听(看)老师讲课,听(看)完课程教学后再对教师授课的好与不好进行评价。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要占用全部课堂教学时间,要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让其自学自演,这样学生可能就比较少“开小差”,可能就不会打瞌睡了。

(四)应用型大学教学管理改革

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为教学提供更宽松的氛围和条件。要深化改革学分制和选课制,降低总学分和学时要求,增大学生学习的弹性,提高教学的个性化水平;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改革选修课构成,利用网络课程,增加课程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加强评价标准的现代性导向,鼓励教师学习和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师工作量计量标准和要求,减少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改革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推行课程教学团队制度,实行课堂教学助理制度,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加强教学改革的计划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改革逐步向深层推进,以构建现代教学体系。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大学,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即将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应用型大学将会承担更多的教育服务任务。只有处理好基础与应用、过去与未来、教学与科研、地方和全国的关系,应用型大学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办学定位,从而根据办学定位进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构建一套先进的现代教学体系。这样的应用型大学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要求以及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求,才能服务地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

济社会发展。

关闭窗口
学院概况 | 规章制度 | 师资队伍 | 课程教学 | 教改科研 | 党建工作

Copyright © 2015 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