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通识教育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规章制度 | 师资队伍 | 课程教学 | 教改科研 | 党建工作 | 下载专区 
  理论研究
 学术动态 
 学术成果 
 学术管理 
 理论研究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教改科研>>理论研究>>正文
 
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2023-02-22 10:18  

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别敦荣

我们这次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庞大的调研团来汕大,主要是为了考察教学改革。我们要到教务处去了解教学改革的情况;去工学院了解CDIO教学改革的情况;去至诚书院了解它的发展情况。这些都属于教学范畴的事情,或者部分与教学改革直接相关。所以,我就想到了一个题目: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是什么。我想就这个问题跟大家做交流。

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教学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如何理解这种特别意义呢?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比较宽广,有的人做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研究,就说“我在做高等教育研究”;有的人做了高等教育财政研究,也说“我在做高等教育研究”;还有人做了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做了大学治理结构改革研究,都说“在做高等教育研究”。这些认识对不对呢?毫无疑问是对的,因为这些问题研究大致都可以划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但我想,一个事物必有它最本质的东西,一个学科应该有它最核心的东西,即内核。高等教育研究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不是上面所列举的各个方面呢?还有人说是大学理念研究、大学文化研究或大学制度研究,这些都是热门的,特别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这些是不是最核心的呢?

如果从教育的角度讲,刚才所说的东西都是辅助性的,是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或者具有本质意义的高等教育活动。在座的马凤岐教授是做教育原理研究的,教育原理研究什么呢?研究教育的原理。为什么要研究教育的原理?教育原理包括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些东西吗?可能并不包括,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最核心的东西应该在教学,在人的培养,在与人的培养直接相关的活动。这些才是高等教育研究最本质的领域。直接的人才培养活动就是教学,所以,教学研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对于教学原理、教师应该怎么教学、学生应该怎么学匀等完全没有概念,说“我没有学过,我是做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是做大学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教学原理不是我应当关注的”,这是说不过去的。学高等教育学,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学习教学的原理。尤其是谈到教学改革,大家往往联想到的是教学应当改什么,将实行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灵活学制等说成教学改革,认为这就是教学研究。尽管不能说这些看法不正确,但如果只是研究这些问题的话,是不可能上升到原理层面认识教学问题的,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学科的核心领域。那么,教学研究如何能进入原理层面呢?应当如何认识教学原理问题呢?我想,今天下午的讨论交流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大家有什么看法和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也可以在我讲完后集中提出来讨论。

一、大学现行的教学哲学

这次考察汕头大学的教学改革,令我非常震撼。我非常欣喜地发现,有些本科生的教学改革已经触及了教学哲学的改革,已经改到了这个层面上来了。我到过很多大学考察教学改革,各学校一般都是介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学分制改革,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都属于形而下的、实践层面的东西,还不能称为理念、观念层面的东西。但是,在汕头大学,我们看到教学改革触及了理念、观念。这一点我们暂且先放到一边,后面再具体地探讨它。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大学现行的教学哲学是什么?大家都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可以回顾一下,我们的大学、老师是怎么安排我们的学习,怎么给我们上课,怎么教我们,我们又是怎么学习的?通过考察很多大学教学,我了解了很多情况,研究了各种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现行的教学哲学,借用艺术学的一个术语,可以叫表演哲学。

什么叫表演哲学?大家都很熟悉电影、电视、戏曲,自己也组织各种晚会,看表演,自己也表演。所谓表演哲学,就是演员按照剧本的要求在一定的场所借助于道具把剧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再现出来,让观众通过感官知道剧本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故事的意义。所以,看了电影后,我们会评说这部电影好看,拍得好,男女主角演得好,故事情节吸引人。这就是表演所达到的效果。这是表演的逻辑。表演一般包括这么几个要素,首先要有剧本,其次要有演员,还要有剧场、道具。只要有了剧本、演员、剧场、道具这几个要素,就可以进行表演。当然,有了表演,还要有观众或听众,演出不能没有人来欣赏。

我们说大学教学是按照表演哲学进行的,说教学哲学是一种表演哲学,这个观点对不对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大学教学活动要开展起来需要什么条件?第一,要有教材。老师要教材,学生也要教材,没有教材教学似乎是没法进行的。第二,要有老师。似乎有没有学生关系不大,但一定要有老师。至于为什么要有老师,我们后面再细说。第三,要有课堂,也就是要有场所。第四,可能还要教具。具备了这四个要素,教学就可以进行了。大家可能说还要有学生,是的,从理论上讲,确实需要有学生。但实际上,有没有学生关系是不大的。大家都看到过一位老师给一位学生讲课的报道,其实,如果最后那位学生也逃课了的话,老师还是可以站在讲台上面向空旷的教室上课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说明大学教学具备了表演的基本属性,说明教学是符合表演逻辑的。这样的教学逻辑就是,老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借助于教具在课堂上把教材中的知识再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听到,然后自己去感觉知识的意义。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实际上就类似于听众或观众,是一场教学演出中的听众或观众:这样打比方也许过于简单化了一点,但它并非毫无道理。这种教学的关键并不在学生,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充当了观众或听众的角色,关键在老师,老师的表演要好,老师要把教材吃透,把教材的要求都领会了,并根据教材的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裁剪,写出讲义或制作课件,相当于那些电视、电影表演里的分镜头脚本或桥段。比方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被拍成了电影,它不会按照小说原原本本地拍,也不会按照剧本原原本本地拍,导演和演员会根据情景要求和分镜头脚本或桥段一段一段地演。大学老师其实也是根据教材的章节目、知识点,就像表演中的分镜头脚本或桥段,再现教材中的知识及其逻辑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现行的教学是极富表演性的,可以说它所遵循的是一种表演哲学。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的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遵循表演哲学的教学的本质。借用“中心和边缘”分析模式,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大学现行的教学哲学的本质。如何理解中心和边缘?还是以表演为例,在表演剧场里,中心不是在观众中,而是在舞台上。但是,如果只有中心,没有边缘,那就构不成一场演出,所以,它是有中心,有边缘的。中心和边缘分析模式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看,大学现行的教学哲学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三个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上。

一是教师中心化,学生边缘化。在现行的大学教学中,老师始终是主导性的、能动的,学生则是被动的,甚至带有被迫的意味;老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或听众。老师教课,要辛辛苦苦地学习、讲课,学生轻轻松松地坐在课堂上听讲、听课;老师不能翘课,一翘课就是重大事故,但学生想上课就去上课,不想上课就翘课。老师是必需的,学生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很多课也是可上可不上的。不论是从教学的设计还是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行为看,老师是中心,学生是边缘。

二是教材中心化,实践边缘化。大学教学活动都要有教材,甚至包括实验也要教材,教学几乎离不开教材。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最后考的还是教材。很多教师甚至照本宣科,学生也以学好教材为目的,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中心。教材是什么?教材是由一系列知识所汇集起来的文字读本。按照知识的分类来讲,学习这个文字读本,就是学习已知的知识。所以,如果学生将书本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就被认为是好学生。所以说,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材是中心,边缘是什么呢?是实践,包括实习、实训,都是被边缘化的东西。不仅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上,实践都是被边缘化的。在师生的心目中,在领导心目中,上理论课的老师水平高,带实习课的老师不受重视。实践被边缘化,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做事”被边缘化了,自学成为辅助性的教学要求。

三是课堂中心化,现场边缘化。教学的场所在哪儿?学习活动在什么地方开展?在教室,主要在教室听课。当然,也有的去图书馆自习,去教室自习,但课堂是主渠道。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课,考60分是肯定不成问题的,这样就对付了一门课的学习。所以,课堂成为教学的中心,被边缘化的是现场。现场是什么?是前面所说的实践的地方。实践应该在实验室,在仿真中心,或者是现实的工作场所。但在大学教学中,这些场所不受重视,被边缘化了。

上述三组中心化和边缘化的关系构成了表演哲学下大学教学的本质。如果要回答大学现行的教学有什么特征,上述分析基本描绘出来了。在三组中心化与边缘化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可能怎样呢?有人可能会说,“我学得很好啊,我念完本科,念硕士,念博士,我成功了”,这还不能说明大学教学是高质量的,是值得称道的吗?我们说,凡事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能确实有人接受了好的教育教学,但一般来讲,这样的教学很难说会有很好的结果。但在表演哲学下的大学教学模式,究竟会出现什么结果,确实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多年的研究,我认为以下几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教师的职业倦怠。根据调查统计,大学教师非常普遍地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缺少激情,工作中没有成就感,没有个人价值实现的感觉,体会不到任何教学乐趣。在表演性教学中,有的老师讲课声情并茂,眉飞色舞,声音洪亮,很有激情。这些老师可能真的是有激情,可能很热爱教学,但即便他们是有激情的,那它的意义又何在呢?再看有的老师责任心很强,课教下来学生非常喜欢、高兴,学生有成就感,老师也有成就感。但又有多少老师在教学中有这种成就感呢?上课讲教材上面的东西,过去叫照本宣科,现在叫照屏宣科。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是照屏宣科的。照本宣科、照屏宣科都是不可能有成就感的。另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在这样的教学哲学主导下,老师会热爱教学吗?实际上,很多老师并不爱教学,只是在做本职工作,因为有工作量考核的要求,要完成工作任务。在现行的教学哲学下,教师存在非常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有的调查统计表明,存在职业倦怠感的教师超过了60%。

第二,学生的学习倦怠。学习应当是令人非常快乐的事情,但大学的学习却常常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大学生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才学习的,要是不考试,他是不会主动去上课的,是不会主动地自学的。二是厌恶学习。很多学生讨厌学习,学习是被动学习和接触的东西,都是一套严密、完整的东西,里面似乎真的没有漏洞,学生接受这些东西以后,脑袋里不可能会有问题。大学教学所看重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所追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传承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它把学生放在一个接受已有知识和技术的地位,不追求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不追求学生的自主发展,更不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学改革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一直在改。大学很重视,教育行政部门也很重视。只要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所发布的文件,可以看到大学教学改革的文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妻认清大学教学改革的逻辑,首先要弄清楚已经做了哪些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已经开展的大学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制度改革。教学制度改革包括在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度、灵活学制等制度上进行的改革探索。很多人将这些制度看作教学管理制度,其实不然,它们大多是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包括对学时、教学内容和学位等的弹性组合。

第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的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大学开设了很多新课程.补充了新的教学内容,编辑出版了新的教材,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三,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再先进一点的就是使用幻灯机。现在的大学教学手段和技术已经是鸟枪换炮了,不但有了多谋体设施,而且有了白板、无尘粉笔,甚至触摸显示屏,教师再也不用吃粉笔灰了。

第四,实施了教学评估。不仅国家建立了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而且各大学也建立了教学评价制度。大学每学期都要进行学生评教,每一门课,老师上完课后,都要求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做出评价。一些大学还采取了不评价就不能注册选课或不能查看成绩的措施,以此来保障学生评教的全覆盖。

第五,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教学管理。一些大学建立了新的教学管理机制,设立了新的教学管理机构,进行了教学管理职能的重新分工,还对教学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制度改革。

上述各方面的教学改革开始的时间不同,进展程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它们各自所依据的逻辑也是不同的。教学制度改革的逻辑是什么,有人可能说是个性化、个性主义,着眼于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实际上,如果再深一步、细致一点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它的思想根源可能是市场主义的。尽管提倡学分制等教学制度的时候,我国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还没有市场化,但它背后的思想根源是市场主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可能包含了两种教育哲学:一个是要素主义或永恒主义,另一个是实用主义。两种哲学思想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为什么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思想根源可能就是永恒主义。教学方式改革的思想根源比较复杂,从其本身来讲,应该是现代化,但由于使用现代技术不到位,它转化成了教学中的机械主义,变成了一种机械主义的教学哲学观。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存在受控于机械技术,只能靠技术教学的问题。教学评估改革的思想根源可能是管理主义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管理策略、方式,由过去直接的行政管理发展到一种新的管理主义,即通过评估实施一种控制,包括国家控制和学校控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思想根源应该是功利主义,只要看看各大学进行的教学考核,对各部门和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高度的功利主义特性。由此可知,教学改革背后的逻辑主要有市场主义、要素主义或永恒主义、实用主义、机械主义、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这些逻辑糅合在一起,就是我国的教学改革哲学,它直接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学改革。

如何看待这样的教学改革哲学?它对大学教学有什么影响?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整个大学教学哲学的空心化。空心化指的是在各种教学改革及其思想根源中,看不到人的主动性的发挥,看不到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师生主体性的存在。没有师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没有心灵的参与,没有心灵的共鸣。从根本上说,这种教学改革不可能改变整个教学的局面,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学改革量大面广,但教学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得到改观,始终没有触及教学的本质问题。教学的本质问题不改,大学教学质量整体上不会有大的改变。没有大的改变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没有提高;第二,没有降低。说没有提高比较好理解,要说没有降低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说大学教育质量在降低、在滑坡吗?很多人又将之归因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因为大众化带来了大学人满为患的问题,大课越来越多,课堂越来越大。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如果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似是而非了。打个比方,到电影院看电影,观众多几个少几个,除了门票收入受影响外,看电影的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要声音和图像能够传到的地方,只要能够看到表演的情景,距离的远近固然会带来效果上的一点点差别,但还不至于有根本的差别。这就是说,在表演哲学主导下,大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会因为增加了听课人数而有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对坐在后排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足以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正因为如此,学生上不上课无所谓,很多学生经常翘课也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当然,课堂也不会无限大,如果那样,教学效果当然会不一样。总体上看,已经进行的大学教学改革,没有改变教学的表演性,教学依然只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其指导思想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大学教学哲学问题。

三、未来大学的教学哲学

大学教学遵循表演哲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变,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大学是要误人子弟的。这样的教学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耽误青年人的前程。我国大学教学遵循表演哲学不是始于今天,那又如何看待其在过去的影响呢?过去30多年,大学教学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恢复发展起来的。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化科学技术整体上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我们一直在后面追赶,对人家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吸收过来。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依据表演哲学组织教学,将人家先进的东西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下来,培养继承性的人才,是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应该承认,这种教学哲学与过去我国文化科学教育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但现在不行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开始转型升级发展,正在走向创新型国家,引进、吸收尽管还是必要的,我们还要继续引进技术、产品、生产线、资金、人才等,但创新已经上升为主要战略。不但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调整,而且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已经过去了,社会极度缺乏人才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根本改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的急需。大众化正在向中后期发展,未来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会更多,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当做出重大调整,要从过去的单一类型走向多样化和差异化。单纯接受性、传承性的人才还是需要的,但更需要能够适应国家当前和未来发展形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为此,大学教学必须深化改革,教学哲学必须转变。什么样的教学哲学是适合现在需要的呢?这几天我们在汕头大学的考察和学习,收获很多,我发现,汕头大学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走出表演哲学主导下的教学,向新的教学哲学发展,或者说是在某种新的教学哲学影响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欧美国家大学教学的演变过程。我曾经系统地研究欧美国家大学教学发展,我们所说的大学教学的表演哲学,在欧美国家大学也曾经出现过,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教学哲学,出现在19世纪以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大学教学哲学还处在欧美国家大学19世纪以前的水平。19世纪初期开始,在德国大学,以柏林大学为代表,在教学中推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科研成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活动。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叫习明纳( seminar),这是一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背后的哲学是什么呢?是学生的实践。它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教学。老师还讲不讲,还表演不表演呢?老师可能还要讲,但讲的成分在整个教学中已经减少了,而且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的,所以,老师的表演已经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了,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尽管这种变化具体地表现为师生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其根本之处在于大学教学哲学已经从表演哲学转变为实践哲学。

另外,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代表,在欧美国家曾经发生了一场教学哲学或教育哲学的变革,在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下,中小学、大学教育教学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进步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一种实践哲学。在进步主义看来,教育教学的目的不能通过教师的演出来实现,必须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自己来做,自己来学习,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从19世纪初期开始,欧美国家大学教学哲学的转型和教学的革命性变化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为什么欧美国家大学教师和学生出现职业倦怠和学习倦怠的情况较少,而我国却比较普遍,深层原因在于教学哲学的不同。所以,要提高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转变教学哲学。

我以为,我国大学教学哲学转变的关键在于从表演哲学主导转变为实践哲学主导。这里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表演哲学还要不要?我想它可能还有某种意义,只是应当降到次要地位,不要用它来主导整个大学教学。应当用实践哲学主导教学,要把学生从教学过程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在实践哲学的指导下,教学改革有两大主要任务。

第一,教师教学行为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改变。在实践哲学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设计,包括讲授的内容、学生阅读的文献、学生个人工作的内容、学生团队工作的内容、指导和交流研讨内容等;二是进行全程指导,包括在课程教学开始阶段的全面指导、教学活动中的个别及时指导和团队工作指导、教学中的特别问题指导等;三是适时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给予鼓励;四是学生发展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就是说,在实践哲学的指导下,教师要从过去单纯的表演者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第二,学生学习行为改革。在实践哲学的指导下,学生要进行主动学习,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学生还要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从学习行为角度讲,学生实际是在做中学,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教材知识、其他的书本知识、教师的经验知识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知识。在自己的经历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成长和成熟。在前面的一场讲座中,潘懋元先生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学习,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还需要在挑战中学习。学习教材知识也有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性是最低限度的,因为书上都讲得清清楚楚了,只需要把它理解了就可以了。在实践哲学指导下,学生要学的东西不能只是人家已经写好了的东西,还应该包括人家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要有更大的挑战性。

当然,从表演哲学主导转变到实践哲学主导,除了需要进行教与学的改革外,其他方面也需要进行配套改革,比如,教学管理、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这几天调研汕头大学的教学改革,我发现,很多方面的改革已经开始了,但也还有一些方面需要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之,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内容很庞杂,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教学问题弄清楚了,其他高等教育的问题,比如,大学制度、大学文化等的研究才有了核心,才更有内涵。脱离教学的制度研究、文化研究或其他什么研究,都不可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时时刻刻把人才培养、教学放在中心地位,高等教育研究才能符合大学本质要求。

我的想法不一定准确,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关闭窗口
学院概况 | 规章制度 | 师资队伍 | 课程教学 | 教改科研 | 党建工作

Copyright © 2015 通识教育学院